2015年末,不少家具卖场就提前放假,而新年开工,又显得稍迟一些。自从春节假期结束以来,各地正常开门营业的家具卖场也是以清理库存为主,消费者也是趁此机会来“淘便宜货”,因此,商家并无多少利润可言。此外,从各方面传来的信息显示,经历了“痛苦”的2015年的家具商家,在2016年或将更加艰难。在这种背景下,“减租”成为家具行业2016年开年的一个热门话题。事实上,在2015年末的各地家协的年会上,就有不少行业人士提出,家具卖场应通过“减租”来和商家共渡难关。
众所周知,家具市场的下行从2012年开始以来,在2015年可以说跌倒了谷底。这期间,卖场和经销商的矛盾不断,甚至在2014年出现了经销商合力“斗地主”的现象。2015年,各地又发生了多起商户“抗租”事件。
这些事件的发生,折射出家具经销商的生存是何等的艰难。照理说,经销商与卖场是鱼与水的关系,鱼儿不好过了,就应该往水里增加氧气。但现实情况是,由于近年来房地产(其中也包括商业地产)价格高企,人工成本也不断上涨,卖场的经营成本也具高不下,因此,卖场不仅无力“增氧”,反而不断通过从“鱼儿”身上压榨来减轻经营压力。这就进一步造成“鱼儿”生存艰难,不得已,他们只能另寻出路。
2015年,就有不少中小家具卖场因招商不足,或者因经营不善而倒闭。这就造成了一种恶性循环,如果家具卖场不作出改变,不放水养鱼,最后倒霉的还是自己。
虽然近年来家具经销商要求“减租”的呼声很高,但事实上没有一家卖场主动减租,甚至有卖场逆势加租。即使面对经销商撤场的威胁,一些家具卖场也只是承诺采取其他举措来帮扶经销商,绝口不提减租的事宜。
商场和商户矛盾激化,但商场拒不让步,绝不减租,这是为何呢?是不是家具卖场没有减租的空间呢?
一般来说,家具卖场主要有两种经营模式:一种是自营,即自建商场自主经营,商场的产权是自己的;另一种是委托经营,及租赁物业经营,商场的产权是第三方业主的。两种经营模式的人工成本和运营成本大致上差不多,只是在物业费用上产生的成本有较大差异。对于自营商场,物业费用可以根据投资成本来平摊到每年的经营成本中;但委托经营商场,就有可能面临物业租赁费用年年上涨的窘境,其成本上升压力是显而易见的。因此,对于委托经营商场而言,可能确实没有多少减租的空间,但自营商场,应该是可以灵活应对市场变化的。
此外,家具卖场一般采取的是收取进场费和销售提点的盈利模式。近年来,随着卖场数量,竞争加剧,以及网购的兴起,还有各种团购会的冲击,家具卖场的单位面积销售额是明显下降的。这也进一步压缩了其减租空间。不过,有业内人士指出,如果卖场不减租,导致商户流失,最终会得不偿失。因此,卖场方应尽量压缩其他方面的经营成本,想尽办法来提升单位面积销售额,进而让利商户,留住商户。
一直以来,家具流通市场,几乎是大卖场一统天下的格局。过度激烈的竞争,不断上涨的租金,高昂的营销费用,都给家具企业、经销商,甚至卖场本身带来了无穷的烦恼。这也是如今行业发展受阻的症结之一。
因此,有分析人士指出,家具行业的这种流通体制是没有未来的,电子商务和家具企业自建渠道是行业未来的出路。例如全友家具、林氏木业等企业,近年来在电商领域斩获颇丰;美克美家通过在一、二线城市建设自己的独立店,受到业界广泛关注。